2021年11月4日,在河口濕地棲息的候鳥。
榆陽區馬合鎮地處陜蒙交界處,區域內地勢平坦、人口集中,是典型的北部風沙草灘區的現代農牧業鄉鎮。過去,這里風沙大,生態環境脆弱。近年來,馬合鎮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,生態環境明顯好轉。
薯麥輪作——有效調節沙地生態
馬合鎮西北方向有3萬多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,夏秋季節以種植馬鈴薯為主,玉米作為倒茬作物進行年度輪作倒茬。過去,冬春季節,馬鈴薯和玉米收獲后,土壤表層破壞,無植被覆蓋,容易引起大面積的揚塵。為此,馬合鎮聯合科研院所、農技推廣站和種植企業、種植大戶,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,推行薯麥輪作倒茬模式。就是在馬鈴薯收獲后,利用土地空閑期間種植冬小麥,第二年春季種植前將冬小麥深翻到地里,作為有機肥提高土壤養分和有機質含量,這樣做既能產生產業上的經濟效益,又能起到防風固沙的生態效益。
從產業方面來說,輪作倒茬可以有效降低馬鈴薯連作引發的生長不良、產量低、品質差以及連茬種植產生的真菌性、細菌性病害,可以緩解作物鎂鋅等微量元素缺乏癥狀,提高土壤養分和有機質含量,增加第二年作物產量。
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來說,冬小麥秋冬季節根部生長快于地上部分,地上部分可以防沙,地下根系最長能夠達到15厘米,固沙能力很強,可以有效防止冬春季沙塵問題。從種植成本方面來說,每畝冬小麥投入約50元,成本相對較低,但是帶來的經濟效益、產業效益和生態效益更為明顯。
退牧還濕——加強濕地生態保護
位于馬合鎮的河口濕地,近年來成了候鳥棲息地,是馬合鎮生態保護的重點。
該鎮堅決落實退牧還濕、禁牧減畜、輪封輪牧等生態治理措施,降低對濕地的人為干擾影響,確定濕地保護紅線和范圍,不斷提高濕地范圍管理水平,完善資源管護系統,為濕地植被恢復提供基礎條件,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、連續性和生物多樣性。
2021年以來,途經河口濕地的候鳥達5萬多只。河口濕地已經成為南遷候鳥重要的路線中轉站、能量補給處、體力休養點。
持續用力——推動生態環境好轉
馬合鎮堅持持續用力、久久為功,下大力氣整治鄉村環境衛生,以榆烏路、刀紅路沿線和農戶伙場盤子為重點開展整治,拆除廢棄房屋圈舍、清理垃圾,建成垃圾壓縮站、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周轉點,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。
該鎮封沙禁牧管護森林資源12.5萬畝,義務植樹5萬多株,生態造林7600畝,落實經濟風沙林、灌木造林、沙柳平茬1萬多畝,扎實推進礦區生態治理,動員全民參與到公共場所、伙場盤子、農戶房前屋后的綠化、亮化、硬化、凈化、美化“五化同步”。
同時,該鎮以“十鄉十村十件事”示范帶動,實施糞污無害化處理項目,安裝玻璃鋼罐2批次72個,實現60多戶養殖大戶全覆蓋。實行人居環境“周督導、月評比”制度,考核結果直接應用到環衛經費獎補中,廣泛發動婦女、學生、志愿者、企業職工等力量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和生態治理工作中。
現如今的馬合鎮,“魅力馬合、多彩河口”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。